English 今天是
       
网站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沧海见证“兄弟情”

2017-06-30 13:00:57 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 阅读

  2004年10月9日,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与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总监毕耀明、飞行服务队空勤主任蔡照明及宋家慧合影。

  沧海见证,大爱无疆。人命救助,是海上救助的重大命题,而海上空中立体救助则是集高难度技术之大成。在21世纪之初的内地,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从2001年宋家慧肩负特殊使命飞赴香港,双方开始高层沟通、协调互访,包括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及其下属香港飞行服务队、香港消防处、香港民航处、香港海事处等在内的香港特区相关部门为我国国家海上空中立体救援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万里海空见证。在纪念香港特区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原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局长宋家慧向本刊记者展示了他的私人收藏品和相册,并深情回忆了那些令人感动和难忘的故事。

  在苍茫万里的中国海空,有一支神奇的“天使纵队”,时刻保障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海难发生之时,他们往往搭乘直升飞机“从天而降”,救人于危难;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只要人民群众召唤,他们就会身系钢索,头戴钢盔,从空中驰援而来,伸出双手。

  他们不是军人,但他们却有着和军人一样铁一般的纪律和意志;他们不是医生,但他们也有着和白衣天使一样的善心和品质。险情就是命令,“救人”永远第一,作为内地唯一一支海上空中救援的专业队伍,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祖国万里海空下的人民生命财产,才有了更为安全的保障。他们就是国家的“海上救助神鹰”———交通运输部海上救助飞行队。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组建十几年来,作为中国海空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和协调下,交通运输部各飞行队的救助直升机与各救助局的救助船舶密切配合、协同救助,在中国沿海形成船机结合、陆海空联动的现代化海空救助体系,在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重要海域形成了全面覆盖的海空立体救助网络。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组建之初,这支队伍曾经获得香港特区政府的鼎力扶持和无私支援。

  金色的海豚

  在全国政协委员、原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局长宋家慧的书柜里面,有一个特别的收藏品,那是一座奖杯,上面铸有一只金色的海豚。

  “你还别说,仔细算算,这只小海豚跟着我快20年了,时间过得太快了。”宋家慧对记者笑道:“你看我保存得还可以吧?!”

  午后的阳光温暖地照在海豚身上,泛起柔和的光。虽然是镀金,但主人的精心保管显而易见,金色的奖杯就像新的一样耀眼。

  时间倒推到世纪之交的前后几年,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涉海活动日益频繁,相关安全问题尤为严峻,那时,先后发生5艘客滚船不同程度的翻沉事故,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大国形象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是1999年11月24日,烟台发生“11·24大舜轮特大海难事故”,死亡282人,举国悲痛。因此,加快我国海上专业化救援队伍的建设,同时组建一支反应迅速的海上飞行救助队伍,已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支撑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履行国际海上救助公约和人道主义责任的当务之急。

  “2000年6月5日,那天是国际环境日,也是内地与香港、澳门在珠江口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粤港澳联合搜救和溢油应急联合演习’,当时我是现场总指挥。”宋家慧陷入回忆:“也是在那天,我第一次正式体会到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在海上救援方面高超的专业救助水平和总体上的海上应急救援的能力,这也拉开了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在海上应急搜救领域全面合作特别是在海难立体救助方面的合作序幕。”

  2001年3月5日,中国第一支专业海上救助飞行队———交通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在上海正式成立。但当时,我们却缺乏可以执行救助飞行任务的合格驾驶员。尤其是在我国北方沿海,执行冬季海上救助飞行任务的驾驶员更是凤毛麟角、极为缺乏。

  为解燃眉之急,2001年11月,宋家慧肩负特殊使命飞赴香港,率团在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参观考察,双方开始高层沟通、协调互访。“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是具有多年成熟救助经验的队伍,在海上飞行救援领域屡建奇功,在国际飞行救助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关心下,特别是在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的支持下,从2001年起,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帮助交通部海上救捞局培训专业的技术人员、组建内地飞行队。也可以说,中国内地海上飞行救援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从组建之初,就始终离不开香港特区政府和其飞行服务队的大力支持。”宋家慧回忆道。

  初次为此事造访香港的宋家慧就得到了香港保安局等有关方面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在当时的出访报告中,宋家慧写道,时任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的叶刘淑仪女士曾经深情地说,希望将来内地空中飞行力量发展起来后,在珠江口及其附近水域的海空救援仍然可以发挥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作用。她说,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对内地海上安全和救助应尽的一份责任。

  2003年夏,宋家慧再次访问香港,时任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李少光先生同样积极支持内地建设和发展海上救助飞行事业。当宋家慧提出希望香港特区政府派出机组在大连冬季海上执行值班待命任务并为内地培训救助飞行人员时,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排除困难,与内地共同想办法,尽力实现了我们的请求。

  “可以说,中国大陆海上专业飞行救助队伍,也就是交通部海上救助飞行队成立和发展,使得中国救捞系统海上救助的方式,由单一的船舶救助,实现了向海空立体救助的跨跃。而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对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在队伍组建、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都给予过无私帮助。”宋家慧说:“我们不能忘记!”

  民族精英拯救有功

  “我退休的时候,同事们送了我一本相册,其中很多都是这些年来我们与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同仁们工作和生活的瞬间。每次看,每次都很感动。”厚厚的相册是他最钟爱的藏品,里面的照片记录着他的一段人生故事,每次翻开它,宋家慧都会陷入回忆:“有很多事,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人。”

  “这是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毕耀明总监,可以说,他是带着内地海上救助的殷殷期盼,往返穿梭于内地香港之间,奔走于沿海各个航海基地。”

  “这是2003年11月21号19:00,时间日期我都记得特别清楚。”宋家慧翻出珍藏的《中国交通报》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当时的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一行7人,为了加强与内地飞行队之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助我们值守渤海湾。”宋家慧说:“那是大连的冬天呐,特别冷,滴水成冰,将近零下30℃,还刮着海风。那时候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空勤主任蔡照明已经年过半百了,你看他那时候头发几乎都白了。他们这些人从小到大都在南方,哪里受过这样的冻,来了就生病,发高烧、生冻疮,还有口舌生疮,非常不适应。”

  对于海上救助飞行队而言,冬季是最为忙碌而紧张的季节。由于冬天海上风大、寒潮多见,因此,冬季是海上集中救助的重要时间。因此,无论气候条件多么恶劣,海上救助飞行队的队员们都要随时待命,确保无虞。

  “就是这样,这7个兄弟,硬是和我们在一起,将一身的飞行救助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内地年轻的同仁。”宋家慧说:“他们面对着陌生的空域环境、陌生的飞机,在隆冬时节的渤海湾待命,一方面投入到内地的飞行救助过程中,另一方面手把手教我们的学员进行海上飞行救助技巧。”

  2004年,交通部救助打捞局与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签订第一个合作意向书,进入合作新阶段。“这是2004年2月,当时的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高级机长陈志培又来到上海,那时,他在上海一待就是两年。”宋家慧说:“其实,他们来到内地帮助我们发展,都不是被指派的任务,而是完全出于自愿。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他们其实都是志愿者。来到内地,经受着身体不适、家庭分离、语言不通等等困难,真是毫无怨言、勤勤恳恳地工作,特别让人敬佩。”

  “后来,陈志培的太太和两个儿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也从香港来到上海,差不多待了两年。陈太太来自缅甸,她的两个孩子当时还在上学,特别小。”宋家慧说:“这一家人放弃了香港舒适的生活,克服语言不通、气候不适、生活不习惯等等困难,义无反顾地支持陈志培的工作。”

  “那时候为了方便联系,我们都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电话,可以直接打到香港、打给家人。但是,除了工作,他们从来不肯用这部电话,都要换一部电话打给家里,实在是令人由衷地敬佩。”

  2004年1月,油轮“利达洲18”在渤海湾发生大火,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与交通部救助飞行队的飞行救助人员及北海救助局专业救助船密切配合,救回3名受伤船员,并扑灭油轮大火,取得首次合作救助的成功。初战告捷,举国瞩目,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被誉为渤海湾上空的“紫荆之鹰”。

  2005年9月,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2架救助直升机与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轮密切配合,在汕尾以南海域成功救起“达维”台风中遇险的“粤陆丰61088”号渔船上的5名渔民。

  2006年8月,在广东南部海域,永安四号货轮与海洋石油298工程船先后在台风中遇险,南海救助局“德进”轮及上海打捞局所属“华振”轮、“华发”轮前往现场救助,但由于气象恶劣,救助船只在现场守护。之后两天,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先后出动固定翼飞机4架次,超级美洲豹救助直升机4架次,救回全部91名遇险船员。国务院办公厅专门致电感谢,时任交通部副部长黄先耀率团赴港表示感谢,并赠送“风暴中尽显雄鹰本色,危难时倍感同胞情深”锦旗。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正是因为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特别支持,我们才有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国家海上空中立体救援体系。因此,后来有张照片,就是当时我们将时任交通部部长张春贤的锦旗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时拍摄的。这面锦旗上由书法家张惠臣手书的八个隶书大字‘民族精英,拯救有功’,也说明了在我们心中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重要性。”

  “你看的这张照片是前一段时间我又看到陈志培两个儿子时拍的,当年那么点儿的小孩子,现在都长成一米八还多的大小伙子了,真是精神!他们俩学习也不错,现在都上大学了,都是优等生,非常棒!”宋家慧笑道:“你知道吗?我退休这么久,这次见到这俩孩子终于长大了,还这么有出息了,才真是松了一口气啊!要是当年,人家从香港来帮我们,把孩子学业给耽误了,我这心里,不得忐忑一辈子吗?!”

  有喜悦,也有哀伤,宋家慧也面对着“兄弟”的离世。就在前不久的2017年4月1日,宋家慧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因病逝世的香港特区政府原民航处处长罗崇文先生的家属赠送了挽联“助内地搜救发展功在当代,促香港航空进步惠及子孙”。“在内地从无到有、组建救助飞行队的过程中,罗崇文先生曾经给予过很大的支持,功不可没。他的英年早逝,我从感情上很难接受。”宋家慧说:“对于所有支持内地海上搜救事业发展的香港同胞们,我们都会永远感谢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飞到汶川去

  “对,这就是在汶川,你们猜对了。”面对着一张角度特殊的照片,记者的疑问得到了宋家慧的证实。

  “地震就是命令。虽然我们主要执行海上救援任务,但在汶川地震巨大灾难面前,作为一支专门进行生命救助的专业队伍,不可能袖手旁观。”宋家慧说,“很显然,我们刚刚进口的EC225救助性直升机不仅是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直升机,尽快将直升机飞到汶川去,拯救更多的生命,在当时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但是,“当时EC225直升机刚刚进口,直升机和机组正处于训练和取证阶段,也就是说,按照惯例,飞行员是不能驾驶这些飞机出远门执行任务的,我们该怎么办?”

  “电视里一刻不停地播放汶川的画面,救灾现场十万火急!怎么办?我们的飞机到底去不去?”宋家慧激动地叙述道:“我问当时的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飞行队队长宋修璞,他说我们的机组和飞机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为慎重起见,他要立即和机组以及直升机生产厂家派来的保障工程师紧急磋商,结果不到半小时,他就打电话答复我说:‘宋局长,你放心,大家一致认为有把握参加汶川地震救灾任务!’有了一线人员的郑重声明和保证,就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5月12日地震当天我在上海开会,13日我们就开始起草报告,14日就向交通部正式提出主动参加救援的签报。宋家慧说:“我们的报告一路绿灯,交通部领导以及时任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后,当场表态支持。”

  在得到上级批准后,出于确保安全的考虑,宋家慧又拨通了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总监陈志培的电话,几句沟通,一拍即合,他们也正想去汶川参加抗震救灾。两人商量的结果是,请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先派出一个机组紧急奔赴汶川,与交通部飞行队组成联合机组,共同驾驶交通部的直升机,共同执行救灾任务。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超美洲豹直升机在履行相应的手续后再赶赴汶川,并与交通部飞行队EC225直升机组成双机立体救援模式,以期实现更有效的救助。宋家慧说:“我当时考虑这样的方案,可以一举三得。一是联合机组由两地最优秀的飞行人员组成,可以进一步保障救助飞行的安全;二是,可以满足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同胞报效国家的愿望;三是通过在如此重大和复杂救助任务形势下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彼此友谊,以期深化合作。”

  命令下达后,交通部南海救助飞行队崭新的超美洲豹第三代直升机EC225从珠海起飞,几经辗转于2008年5月16日抵达汶川地震灾区并随即参加紧急救援。

  “与一般直升机落在平地转运伤员和物资不同,内地与香港联合飞行救援组的飞机是直接在山区里的空中实施悬停救援。”宋家慧解释道:“汶川的山谷里,上面是高压电,不能碰,下面的沟壑纵横,不能落。因此,我们的飞机通常都是倒着开进去的,非常危险。而且,我们飞机的钢丝锁一般悬重长度100公尺、大概30多米,当时在山沟里,已经拉到了将近70米,到了极限。”

  “就是这样,我们内地与香港联合飞行救援组在悬崖峭壁上、在人烟稀少常规情况根本无法进去的地方,一共完成了225人的空中救人任务。真是惊心动魄。”宋家慧说:“现场执行救助任务的全体人员,经受住了在海拔2000多米、各种危机四伏的复杂环境的考验,发扬连续作战,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怕牺牲的无私无畏精神,真是忠勇可嘉、可歌可泣啊!”

  “大概一星期以后,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超美洲豹MKII直升机也抵达了汶川灾区,两架最先进的救助直升机在灾区上空联合飞行,双机合作,为汶川抗震救灾作出重要贡献,为灾区人民搭建了一条空中生命线,也让汶川人民深切感受到了香港民众对于内地的关心与支持,以及血浓于水的亲情。”宋家慧说。

  “你看到的这张老照片,就是在汶川地震救援任务完成之后我们的合影。一架内地飞机、一架香港飞机,前面是内地和香港联合飞行救援组的成员。”宋家慧回忆道:“可以说,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兄弟们,真是以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敬业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诚待人接物,为我们内地提供优秀的飞行技术服务和鼎力的支持,也因为其高超的救助能力、科技水平和管理经验,赢得了广泛赞誉。”

  之后不久,为感谢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飞行服务队、海事局、卫生队等部门在四川汶川地震抢险救援的贡献,习近平同志到香港慰问参加救援的工作人员,会见地点就选在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办公室。当时参加救援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开心和激动。

  “救人”就是命令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经久不息的掌声,那真是发自肺腑的掌声。”宋家慧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中国救援队海上救援飞行队队员常记在心里的一句话。这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准则。”

  “2005年9月,我作为内地唯一代表,有幸参加香港特区政府年度授勋仪式观礼。当年的授勋仪式上,每位获得紫荆花勋章的、为香港特区建设有功的英雄,都会上台接受董建华先生颁发的勋章。当天,大概有将近400位英雄上台领奖,其中就有陈志培、王俊邦、李健祥和蔡照明4位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队员。”

  “从宣布英雄的名字,我们的队员起立、走上台,到董建华先生授勋,再到英雄回礼下台,每一个步骤进行时,一直都是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宋家慧激动地说:“整整一个上午,至少为200位英雄颁发勋章,掌声在会场中,几乎从未停过。”

  “这样持久的、震撼人心的掌声,让我非常激动。每当我想起我们的香港兄弟,耳边回响的就是这样的掌声。什么叫掌声雷鸣、什么叫经久不息,只有设身处地,我才真正地感受到!真的太令人激动了!”宋家慧说。

  “你看,这就是参加授勋典礼之后,我与董建华先生、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总监毕耀明以及飞行服务队空勤主任蔡照明的合影。”宋家慧说:“这位蔡照明先生十分令我佩服,作为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派往大连执行冬季救助任务7人机组的领队,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他说的一句话,‘作为飞行救助人员,我们一生中最说不出口的一句话就是,当你在面临人命救助任务时,当事故现场有人需要拯救、有人需要救助时,我说我不行、我说我不能去!这是我最说不出口的一句话。’”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句话,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站在国家人民大局上,凭借人道主义精神,帮助我们组建海上飞行救助队,并成功施救各类伤员。”宋家慧说。

  如此事例,不胜枚举。宋家慧办公室里随处可见的奖杯、奖状、照片、锦旗等背后都代表着无数的往事。

  其中有一件彩色的织绣奖状,质地简洁大方,尤为引人瞩目,上面绣着“SongJiahui”的全名,也写着“中国立体搜救之父”。这是在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送给他的礼物。

  “这个帽子有点儿大。”宋家慧笑道:“我都60多岁了,退下来好多年了,只想把脑子里还记着的这些事儿说出来、讲出来,让更多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父亲、他们的爷爷当年都和那些叔叔伯伯一起做过些什么、干过些什么,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添砖加瓦,也是委员的职责。”

  “这几年来我一直想把我与香港特区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和飞行服务队的合作写成书,让更多的内地和香港同胞了解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宋家慧动情地说:“交通部为组建海上救助飞行队与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友好合作这段令人感慨和难忘的历史,对我个人来说已经成为往事。但是,历史不会忘记,无论是香港特区政府高层,还是飞行服务队的很多同胞为支持内地的救助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做出很大的牺牲,彼此合作的成功体现了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我是这段历史的践行者和见证者,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我以个人名义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经历,从个人的感情和良心上说,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梦!”

  (转载自人民政协网)


  • 1
  • 2
  • 3
  • 4
  • 5
  • 6
  • 中国潜水打捞协会版权所有  ©2003-2024 www.cdsca.org.cn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3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