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以人民群众需求为治理导向,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要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系统筹划、聚力攻坚、久久为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中,中短期需要关注的有以下几类问题。一是着力解决乡镇内设机构职责不清等具体问题,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能力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着眼外出劳动力陆续返乡对基层治理的新需求,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推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落实,打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优化社区工作力量配置,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履职本领,开展专业能力比武竞赛,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让社区成为居民放心安心的港湾。四是根据本地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灾害事故特点、安全风险程度等因素,建立县镇村三级衔接的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五是着力解决城市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服务不佳等问题,建立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长远需要筹划的有两类。一是优化社会环境,重塑社会风气。加强对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指导,通过完善吸纳收集社情民意体制机制,确保广大群众的“心声”和“呼声”能够及时“传上来”,把政府的政策及时“传下去”,推动“回应型政府”建设;二是探索乡村全面振兴中人才短缺问题的解决之策,谋划新形势下如何吸引和凝聚乡村中的青年力量。深层次需要谋划的有两类。一是通过优化基层干部队伍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各级新招录公务员和现职公务员到街道(乡镇)村(社区)挂职锻炼制度。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党委、政府部门,需要多方协同。要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断谱写新时代基层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