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今天是
       
网站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内河水运如何提档升级?

2022-09-19 17:10:39 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 阅读

2021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持续加强顶层谋划,注重以绿色智能理念赋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接连出台。其中,2021年2月发布实施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2021年9月发布实施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内河水运仍是综合交通和科技应用的短板,存在船舶供给结构不优、运输组织优势发挥不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面对新变化、新挑战,内河水运亟待顺应时势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低碳变革的黄金机遇期,实现运输模式及组织体系提档升级、创新突破。

运输主体“结构化”

——做强大型企业 做精中小企业

图片 1.png

通过推动企业经营规模及效能的局部调整,撬动市场运输结构的整体优化,聚力打造定位清、结构优、供给足、效能好、调配快的集约化与分散化协同的内河运输组织,切实提高全程运输经济性和时效性,为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减排提供支撑。

针对煤炭、铁矿石和石油等批量较大、需求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借鉴集装箱、液体危险品运输等集中度高、专业性强的运输组织经验,注重锻长板,发挥好大型央企国企在推动市场集并营运、整合港航资源、健全行业规则的显性优势,通过科学优化船舶运输规模倒逼煤油气产能规模合理控制,突显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的隐性优势。

建议对于运量大、强度高、需求散、客户多的矿建材料,注重补短板,积极弥补市场结构散小乱的弱项与劣势,推动中小型个体户经营者联营联运或兼并整合,更好挖掘企业灵活机动特征,加强舱位共享与货源互配,促进单体船舶运输的有效负载和快速周转。

运输链条“一体化”

——服务每一公里 打通最后一公里

图片 2.png

通过内河货物承运人组织经济高效的水路运输生产,提升全程服务供应链集约程度,满足市场需求侧对货损货差、信息查询、周转时效等物流链管理需求,实现以更高效率、更多负载的综合运输经济效益,缓解成本价格上涨与交通运输减排压力,为促进内河绿色低碳运输提供必要路径。具体来说就是:

实行交通方式“一统化”。航运企业融合现代物流“门到门”服务理念,从“船、港、货”传统模式转向“货、港、航”统一运输,由货物“到港”延伸至货物“进厂”,加强与公路、铁路联程联运,提高集疏运换装的经济性和便捷性,提供终端运输服务。

产业链条“一站式”。航运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形成合力,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航运企业可与货主企业、港口企业采用定制化长协运营模式,提升运营效率;与新能源清洁能源供应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降低运营成本;与政府部门合力建设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提供集岸电、船用充电、污染物接收、LNG加注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运输服务“一条龙”。企业提升多维度运输服务能力,着力破解与个体经营者拼设备、拼成本的低层次竞争窘境,推动有条件、有需求、有动力的企业深化改革,积极向船舶代理、货物代理等综合型商业发展模式转型,打通货源查询、货主需求、运力供给、管理服务等系列供应链渠道,更好整合并调配运输资源,全方位提升供给端服务品质。

运输模块“组队化”

——设计船组运输 推动编队航行

图片 3.png 

通过推动智能交通场景化,促进组队航行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有效提升船舶能效管理水平,推进船舶运输组织模式与业态创新。

一方面,可采用“机动船+驳船”船组运输,由具备顶推或拖带功能的机动货船与若干驳船编组,这样既有效融合机动船操纵性好、时效性强、装卸效率高的优势,又兼顾驳船运输单位功率吨位大、边际成本低、节能减排的优势,亦可推动便捷式接驳方式、共享式租赁模式发展,同步引领运输机制、管理制度与商业模式创设新业态。

另一方面,也可采用“领队船+跟随船”编队航行,由具有导航和控制系统的领队船及若干具有轨迹感知功能的跟随船编队,跟随船可在航行途中自由加入和离开船队,具有组队灵活多样、运行经济高效的新特征,并凭借船舶通信导航设备和机舱自动化程度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操控系统应用,加快实现船舶配员减量化、无人化目标。

运输装备“绿色化”

——加强存量优化 实现增量提档

图片 4.png

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对于内河船舶绿色低碳运输提出新要求,应通过解决目前内河运输市场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式增长痼疾,加强能效优化技术、动力装置系统优化技术、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分类管理、精准施策。

调整“存量船舶”结构。对于需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船舶,加强海事船检执法力度,采取限期禁航、强制报废等措施加快报废更新;对于继续营运船舶,采用航速优化、能效监测与控制优化、货物状态监控与配载优化提高船舶运输组织能效水平,推动船舶设计能效指数(EEDI)准入制度和内河船能效标识制度设计和宣贯,提高行业对能耗技术水平的重视。同时,加强江(河)海直达等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运输组织方式发展,减少船舶转运及转驳造成的二次污染,减少海船进江因使用重油造成的更大污染。

促进“增量船舶”技术进步。强化新能源清洁能源的船舶应用水平,结合实际宜电则电、宜气则气,中长途、大中型货运船舶以应用LNG清洁能源动力为主,中短途、中小型旅游客运船舶以应用纯电池动力为主,因地制宜探索甲醇、箱式电源、氢燃料电池研发与局部应用,促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持续推动内河船舶标准化,推出绿色智能优选船型,推进新造船舶型线优化、船机桨匹配、轻量化等技术能效措施应用,形成内河绿色智能船舶谱系化船型产品目录。同时,创新绿色能源供应设施的运营服务模式,构建与传统能源挂钩的长期稳定保供保价机制,推动绿色智能运输组织长效发展。

运输操控“云端化”

——加强船岸协同 发展远程驾控

图片 5.png

可通过加强船岸协同、移动通讯支持下的远程驾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深化船舶运输与相关产业融合,提升内河船舶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打造绿色智能船舶运输系统提供新路径。

加快运输系统的感知、决策及控制主体逐渐从驾驶员转向人机共融模式,操作地点从船舶等载运装备移至岸基驾控中心,由被动交通响应和优化转向主动交通管理与智能服务。针对船舶性能先进、航行线路稳定、通航环境优良、运输专业集约的特定市场和特定船型进行示范应用,培育“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船舶运输组织新模式。

促进“港航互联”要素配套。运用高新技术实现船舶、港口、航道等诸要素信息互联共享,船舶及设备要强化航行脑系统、通信导航单元的技术研发与应用;航运设施要加快电子航道图、全息助航设施、数传通信网络配套;岸基集控系统聚焦综合集控中心、岸基通讯设施、远程驾控系统和移动服务终端;运营保障集成航运态势预测及风险评估、物流组织调度等功能。

运输保障“平台化”

——串联信息资源 并联金融服务

图片 6.png

船舶运输服务应有机融合船舶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具备优化船舶调度效率、优化港口作业效率、优化多式联运效率、优化物流服务效率等功能,为船舶运输组织优化提供必要科技支撑与金融保障。

打造内河水运智慧平台,破除信息壁垒,撮合船货交易,拓展以内河水运为主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加强港口物流信息系统与口岸、运输等上下游系统对接,建设水运绿色数据中心,发展为货(客)、港(站)、船等要素协同的“互联网+”商业新模式,提高水运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服务水平。

依托航运交易所,积极提升船舶运输服务能级,持续发展保险再保险、融资征信与融资担保等现代航运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采取股权融资、绿色信贷、设备租赁模式提供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市场化运作及商业可持续的“金融+”发展新模式。推动政府部门建立内河航运企业碳排放统计、监测和核算制度,探索建立内河航运碳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低碳交通行动示范创建,积极争取绿色低碳船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助力船舶运输顺利实现碳中和、率先实现碳达峰。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水运报

 

 

 

 

 


中国潜水打捞协会版权所有  ©2003-2024 www.cdsca.org.cn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378号